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9篇
  免费   419篇
  国内免费   509篇
测绘学   268篇
大气科学   468篇
地球物理   604篇
地质学   1156篇
海洋学   402篇
天文学   168篇
综合类   153篇
自然地理   31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High‐P (HP) eclogite and associated garnet–omphacite granulite have recently been discovered in the Mulantou area, northeastern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 These rocks consist mainly of garnet, omphacite, hornblende, quartz and rutile/ilmenite, with or without zoisite and plagioclase. Textural relationships, mineral compositions and thermobarometric calcul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eclogite and garnet–omphacite granulite share the same three‐stage metamorphic evolution, with prograde, peak and retrograde P?T conditions of 620–680°C and 8.7–11.1 kbar, 820–860°C and 17.0–18.2 kbar, and 700–730°C and 7.1–8.5 kbar respectively. 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U–Pb zircon dating, coupl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neral inclusions in zircon, reveals the formation of mafic protoliths before 355 Ma, prograde metamorphism at c. 340–330 Ma, peak to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at c. 310–300 Ma, and subsequent pegmatite intrusion at 295 Ma.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shows that most of the rocks have a MORB affinity, with initial εNd values of +2.4 to +6.7. As with similar transitional eclogite–HP granulite facies rocks in the thickened root in the European Variscan orogen, the occurrence of relatively high P?T metamorphic rocks of oceanic origin in northeastern Hainan Island suggests Carboniferous oceanic subduction leading to collision of the Hainan continental block, or at least part of it, with the South China Block in the eastern Palaeo‐Tethyan tectonic domain.  相似文献   
92.
赵娟 《地质与勘探》2016,52(3):518-523
青海省祁漫塔格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是青海省重要的铁多金属成矿基地之一。利用88442个野外采样点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采用Geo Expl软件圈定了该地区的衬值异常。衬值是指各元素0.5 km×0.5 km网格化数据与其园域搜索半径5km、移动步长0.5km移动平均值的比值。选用自定义累频"90、95、98、100"确定了异常的外、中、内带。通过常规方法和衬值圈定的异常的对比,表明衬值异常能够削弱不同地质背景差异,使异常形态更为规整,浓集中心更为明显,并且可能发现新异常。  相似文献   
93.
The possible mechanism behind the variability in the dipole pattern of boreal wint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Asia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ST anomalies(SSTAs) over the South Pacific Ocean(SPO) in boreal autum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ariability in the dipole pattern of boreal wint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Asia. The physical link between the boreal autumn SPO SSTAs and the boreal winter East Asian precipitation dipole pattern is shown to mainly be the seasonal persistence of the SPO SSTAs themselves. The seasonal persistence of the SPO SSTAs can memorize and transport the signal of the boreal autumn SSTAs to the following winter, and then stimulates a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from the SH to the NH, resulting in a meridional dipole patter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 in boreal winter. As a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 this dipole pattern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an finally lead to the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dipole pattern over East Asia in boreal winter. These observed physical processes are further confirmed in this study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evidence from this study, showing the impact of the SPO SSTAs in boreal autumn,not only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ability in East Asian boreal winter precipit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potentially useful predictor for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94.
95.
96.
97.
高性能计算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性能计算通过应用超级计算机与并行处理技术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是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迅猛的领域之一。气象应用始终是高性能计算的重要领域,高性能计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高分辨率、高精度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发展限制,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中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数十年以来,由于数值天气模式研究和业务运行对计算资源的强烈需求,国内外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及应用迅速发展起来。气象领域对高性能计算能力及系统的可靠性需求日益提升。高性能计算技术将与气象预报应用日益融合,相互影响促进,不断创新发展。为满足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科研工作需求,中国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提升高性能计算能力,并致力于优化集约高性能计算系统布局,高效管理计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98.
李娟  曾晓东  陈红  蔡其发 《大气科学》2016,40(6):1117-1126
本文首次将Casati等提出的强度尺度分解方法应用到气候地表温度场的检验中,探讨此方法用于评估气候模拟场误差的详细空间信息的适用性。以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月平均地表温度为例,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较为常用的是空间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EOF分析等)不能完全反映模拟场误差的空间信息;强度尺度分解方法可计算不同阈值和空间尺度上的均方误差和模拟技巧,评估对应的模拟能力,定量给出模拟场主要误差的空间信息(误差范围即温度阈值及对应的空间尺度),例如,亚洲东部地区1月单年及多年平均的模拟场在230 K阈值1600 km模拟技巧非常低。本研究表明强度尺度分解方法适用于气候温度场的检验评估,能定量给出误差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99.
为适应中国民用航天遥感从科学试验向业务服务模式转变,更好地探索、了解与解决应用需求与航天遥感系统对接等方面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航天遥感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适时于2004年成立了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10余年来,论证中心以航天遥感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面向应用的航天遥感科学论证概念、理论方法、技术工程与应用研究。本文是论证中心团队长期从事航天遥感科学论证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总结,介绍了遥感论证初步认知、遥感论证关注问题、遥感论证理论体系与模型方法集、遥感论证能力建设及遥感论证实践等方面内容,给出了遥感论证定义并详细分析了研究范围和内容,提出了由知识维、进程维和逻辑维所组成的遥感论证作用域3维空间结构,指出社会发展加快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带动整个航天遥感数据信息链向更大规模、更短响应时间周期、更综合数据集成、更高数据质量、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航天遥感系统将进入新的"智慧遥感"发展阶段。得益于十余年来中国民用航天快速发展,我们经历了风云三号新型载荷校飞、多角度多光谱偏振遥感器论证、环境星应用工程论证等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理论方法的突破,并应用到2030民用航天发展规划、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2030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规划等论证当中。经过不断实践,快速迭代,形成了遥感论证理论体系及相应的十大模型方法,包括遥感信息流模型、遥感信息特征模型、遥感信息应用模型、遥感信息量分析模型、遥感数据工程模型、航天遥感系统结构模型、航天遥感系统状态描述模型、航天遥感系统质量模型、航天遥感系统发展动力模型及能力体系模型。这些模型方法全面反映了航天遥感系统特征、结构、状态、发展动力、条件等,可广泛用于对航天遥感系统进行顶层设计、规划、考察、分析、评价、预测,并开展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